欢迎关注“炮口风暴”,我们每天都会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。爱国强军,我们共同努力!
最近,在一次接受人民网采访时,军事专家介绍了我国鹰击-1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卓越突防能力。他指出,鹰击-12导弹具备强大的机动性,可以实施“蛇形机动”、大角度“扇面转弯”以及“跃起俯冲”等复杂动作,这使得它能够有效打击海上的大型移动目标,比如航母、巡洋舰和驱逐舰等。
这位军事专家还表示,鹰击-12导弹由轰-6J轰炸机挂载,能够低空掠海飞行,雷达难以探测到其踪迹。当导弹接近目标时,它能够进行复杂的“蛇形机动”,如果敌方试图通过弹幕拦截,导弹则会突然起飞,向上急速爬升至200米左右的高度,然后俯冲直击目标的顶部,也就是防空系统的“死角”。这种巧妙的攻击方式大大增强了鹰击-12的突防能力,对敌方海上舰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。看到这里,难道你不会为我国的反舰导弹技术感到振奋吗?
但其实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我们先来澄清一下关于“蛇形机动”这一点。需要明确的是,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超音速反舰导弹,根本不具备所谓的末端蛇形机动。速度达到2~3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,在接近目标的最后几公里(通常是3至5公里范围内)都是笔直飞行的,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蛇形机动。
原因在于,超音速导弹的弹体强度远远低于空对空导弹,因此它们无法承受几十个G的机动过载。如果导弹进行剧烈的转弯,它会因过载而发生结构损坏或断裂。网上流传的关于超音速反舰导弹能够做“蛇形机动”的说法,多数都是夸大的宣传。例如,早些年有报道称俄罗斯的3M80E“日炙”导弹可以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蛇形机动,然而从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说法几乎是无法成立的。
展开剩余65%珠海航展展示的CM-30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突防弹道图中也显示了“蛇形机动”,但该图的射程明显被压缩了,画面看起来就显得异常曲折。实际上,导弹在实施“蛇形机动”时,距离目标舰通常在二三十公里,而不是在几公里的近距离内进行急剧转弯。在2~3马赫的飞行速度下,低空机动具有很大的技术难度。导弹必须能够承受高过载,同时飞行控制系统也必须非常精密。因此,导弹通常需要提高掠海飞行的高度才能顺利实施蛇形机动。
有些人曾认为这张图展示了鹰击-12超音速反舰导弹在3倍音速下做的S型蛇形机动,但实际上,这只是一种错觉,是由于拍摄时摄像机的快门速度过慢所导致的“抖动”效应。在视频转换为GIF动图时,丢失的帧使得飞行中的导弹看起来像是在进行机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张动图早在2013年就出现过,并不一定是鹰击-12导弹的画面。
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高速飞行限制了它们在末段进行剧烈机动的能力。超音速飞行器转弯时需要极大的空间和动力,而导弹一旦弹道发生变化,就会承受巨大的过载,这使得它无法做出大幅度的机动。实际上,超音速导弹的转弯半径非常大,尤其是在接近目标时,其飞行路径往往会直线前进。若进行过于激烈的转弯,导弹很可能会错失目标。
因此,所谓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“蛇形机动”,其实是指在距离目标大约30公里时,导弹启动雷达引导系统并锁定目标后,进行几次小幅度的航路调整。由于超音速导弹翼展较小,升阻比不高,因此其转弯半径通常要达到三四公里。并且在距离目标几公里的末段,导弹必须保持低飞状态,进行快速突防,若进行剧烈机动,很容易失去平衡,甚至掉入海中。
对于俄罗斯的宝石、日炙、俱乐部等超音速导弹,许多人传言这些导弹能在末段进行剧烈机动,这些说法并不成立。事实上,地球上根本没有能够在几公里内进行蛇形机动的超音速导弹。
因此,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奇。实际的突防方式通常包括跃升俯冲、蛇形机动、摆式机动和螺旋机动等几种方式,而这些大多数都见于亚音速导弹上。例如,美国的“鱼叉”反舰导弹,就常使用跃升俯冲的末端机动。
相比于蛇形机动,跃升俯冲更加容易突破防空系统,因为它能显著增加拦截系统的误差。此外,海军实验也表明,跃升俯冲的弹道最容易导致多管小口径舰炮和近程舰空导弹的脱靶,因此它是反舰导弹末端机动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。
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专家所说的“导弹突然拔地而起,从目标顶部攻击”,其实这正是指导弹的跃升俯冲突防。通常,当导弹接近目标3至5公里时,会突然做出跃升机动,迅速爬升至100~200米的高度,然后再以俯冲的方式攻击目标。这种“山羊跳”式的机动,能够有效避开敌方防空系统的拦截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跃升后,导弹的发动机会开到最大推力,以确保其达到最大冲刺速度。如果是亚音速导弹,导弹还会在末段进行一次侧向机动,进一步提高突防的成功率。这一系列动作能够有效突破舰载反导系统的防御,使导弹成功打击目标。
通过这些细节,可以看出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突防不仅依赖于飞行路径的变化,更涉及到多种高超的技术和策略。在现代海战中,这些先进的技术无疑将为我国的海上作战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